⒈ 浮華艷麗。
例衣飾浮艷。
⒉ 辭章華美而內(nèi)容貧乏。
例詞句浮艷。
⒈ 見(jiàn)“浮艷”。亦作“浮艷”。
⒉ 表露于外的才華。
引三國(guó) 魏 曹操 《宣示孔融罪狀令》:“太中大夫 孔融 既伏其罪矣,然世人多採(cǎi)其虛名,少於核實(shí),見(jiàn) 融 浮艷,好作變異,眩其誑詐,不復(fù)察其亂俗也。”
⒊ 指文辭華而不實(shí)。
引北齊 顏之推 《顏氏家訓(xùn)·文章》:“今世相承,趨末棄本,率多浮艷。”
宋 陸游 《跋<西崑酬唱集>》:“祥符 中,嘗下詔禁文體浮艷。”
金 王若虛 《文辨》:“然此自富貴者之常,存之何害;但病太多,且過(guò)于浮艷耳。”
清 袁枚 《隨園詩(shī)話》卷五:“上官儀 詩(shī)多浮艷,以忠獲罪。”
徐懋庸 《雞肋》一:“他們的文章雖好,也只是些浮艷之詞。”
⒋ 指華美艷麗之色。
引唐 韓愈 《風(fēng)折花枝》詩(shī):“浮艷侵天難就看,清香撲地只遙聞。”
明 劉基 《虞美人》詞:“豈知浮艷難長(zhǎng)久,看見(jiàn)花枝瘦。”
⒈ 文章外表華麗而內(nèi)容貧乏。
引《陳書(shū)·卷二七·江總傳》:「總篤行義,寬和溫裕。好學(xué),能屬文,于五言七言尤善;然傷于浮艷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