⒈ 亦作“駁異”。
⒉ 駁雜歧異。
⒊ 辯論不同意見(jiàn)。
⒈ 亦作“駮異”。
⒉ 駁雜歧異。
引《后漢書(shū)·張奮傳》:“臣以為 漢 當(dāng)制作禮樂(lè),是以先帝圣德,數(shù)下詔書(shū),愍傷崩缺,而眾儒不達(dá),議多駮異。”
《宋書(shū)·禮志一》:“黃初 以來(lái),諸儒共論正朔,或以改之為宜,或以不改為是,意取駁異,于今未決。”
唐 封演 《封氏聞見(jiàn)記·石經(jīng)》:“后漢 明帝 時(shí),公卿言五經(jīng)駮異,請(qǐng)開(kāi) 呂不韋 冢,是未焚《詩(shī)》《書(shū)》前本。”
章炳麟 《訄書(shū)·哀焚書(shū)》:“何一人之言,而前后駁異如是也?”
⒊ 辯論不同意見(jiàn)。
引《新唐書(shū)·竇參傳》:“然多與宰相駁異,數(shù)為排卻,卒無(wú)以傷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