⒈ 歉收。不升。不與,不贊成。不用。
⒈ 歉收。
引《禮記·曲禮下》:“歲兇,年穀不登。”
《漢書(shū)·元帝紀(jì)》:“歲數(shù)不登,元元困乏,不勝饑寒。”
宋 蘇軾 《許州西湖》詩(shī):“潁川 七不登,野氣長(zhǎng)蒼莽。”
清 吳敏樹(shù) 《先考行狀》:“今歲頗不登,貸者艱償,不如放之。”
⒉ 不升。
引《左傳·文公二年》:“《周志》有之:勇則害上,不登於明堂。”
⒊ 不用。
引《左傳·隱公五年》:“鳥(niǎo)獸之肉不登於俎,皮革、齒牙、骨角、毛羽不登於器。”
楊伯峻 注:“不登於器,猶言不用於製成軍國(guó)之重要器物。”
⒋ 不與,不贊成。
引《左傳·襄公元年》:“於是為 宋 討 魚(yú)石,故稱(chēng) 宋,且不登叛人也。”
杜預(yù) 注:“登,成也。不與其專(zhuān)邑叛君,故使 彭城 還繫 宋。”
楊伯峻 注:“不登即不贊同。”
漢 陳琳 《為袁紹檄豫州》:“幕府惟強(qiáng)干弱枝之義,且不登叛人之黨,故復(fù)援旌擐甲,席卷起征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