⒈ 隱晦的批評,也指婉轉說出而真意隱晦的話。
例定、哀多微辭。——《公羊傳·定公元年》
英veiled criticism;
⒉ 又指婉轉而巧妙的話。
例玉為人體貌閑麗,口多微辭?!斡瘛兜峭阶雍蒙x》
⒈ 委婉而隱含諷諭的言辭;隱晦的批評。
引《公羊傳·定公元年》:“定 哀 多微辭?!?br />孔廣森 通義:“微辭者,意有所託而辭不顯,唯察其微者,乃能知之?!?br />漢 東方朔 《非有先生論》:“故卑身賤體,説色微辭,愉愉喣喣,終無益於主上之治,即志士仁人不忍為也。”
南朝 梁 劉勰 《文心雕龍·徵圣》:“雖精義曲隱,無傷其正言;微辭婉晦,不害其體要?!?br />魯迅 《熱風·對于批評家的希望》:“﹝批評家﹞雖然似乎微辭過多,其實卻是對于文藝的熱烈的好意,那也實在是很可感謝的。”
郭沫若 《李白與杜甫·杜甫的門閥觀念》:“杜甫 對 陶淵明 卻有微辭。”
⒈ 不直接說明,而用隱微方式批評的言辭。漢·東方朔〈非有先生論〉:「故卑身賤體,說色微辭,愉愉煦煦,終無益于主上之治,即志士仁人不忍為也?!鼓铣骸③囊沧鳌肝⒃~」。
引《文心雕龍·征圣》:「雖精義曲隱,無傷其正言;微辭婉晦,不害其體要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