⒈ 對(duì)同輩、朋友的敬稱(chēng),古時(shí)也用于對(duì)上。
例大將軍足下。——《史記·項(xiàng)羽本紀(jì)》
大王足下。
足下事皆成。——《史記·陳涉世家》
足下卜之鬼乎?
恐傷先王之明,有害足下之義。——樂(lè)毅《報(bào)燕惠王書(shū)》
英you; sir;
⒈ 古代下稱(chēng)上或同輩相稱(chēng)的敬詞。
引《韓非子·難三》:“今足下雖強(qiáng),未若 知氏 ; 韓 魏 雖弱,未至如其在 晉陽(yáng) 之下也。”
三國(guó) 魏 嵇康 《與山巨源絕交書(shū)》:“足下昔稱(chēng)吾於 穎川,吾常謂之知言。”
唐 韓愈 《與孟東野書(shū)》:“與足下別久矣,以吾心之思足下,知足下懸懸於吾也。”
楊沫 《青春之歌》第一部第十三章:“余與足下俱系北大同學(xué),而令戚又系余之同鄉(xiāng),彼此素?zé)o仇隙。”
⒉ 腳底下。
引《玉臺(tái)新詠·古詩(shī)<為焦仲卿妻作>》:“足下躡絲履,頭上玳瑁光。”
唐 馮贄 《云仙雜記·飛云履》:“樂(lè)天 著示山中道友曰:‘吾足下生云,計(jì)不久上升朱府矣。’”
魯迅 《墳·文化偏至論》:“謂真之進(jìn)步,在于己之足下。”
⒊ 指腳底板上。
引《漢書(shū)·宣帝紀(jì)》:“﹝ 宣帝 ﹞身足下有毛,臥居數(shù)有光燿。”
顏師古 注:“遍身及足下皆有毛。”
⒋ 足所立之處。
引《老子》:“合抱之木,生於毫末;九層之臺(tái),起於累土;千里之行,始於足下。”
⒌ 喻指身邊。
引《宋書(shū)·夷蠻傳·訶羅陀國(guó)》:“所遣二人,一名 毗紉,一名 婆田,令到天子足下。”
⒈ 腳下。
引《老子·第六四章》:「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。」
《樂(lè)府詩(shī)集·卷七三·雜曲歌辭十三·古辭·焦仲卿妻》:「足下躡絲履,頭上玳瑁光。」
⒉ 古代下對(duì)上或同輩相稱(chēng)的敬辭。
引《史記·卷六·秦始皇本紀(jì)》:「足下驕恣,誅殺無(wú)道,天下共畔足下,足下其自為計(jì)。」
《三國(guó)演義·第四五回》:「吾久別足下,特來(lái)敘舊。」
近閣下
英語(yǔ)you (used to a superior or between persons of the same generation)?, below the foot
法語(yǔ)vous (utilisé pour s'adresse à un supérieur ou entre personnes d'une même génération)?, sous le pi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