⒈ 被迫相從者;脅迫別人相從。
例其余脅從,罪有大小,咸各赦除。——《英烈傳》
英be an accomplice under duress;
⒈ 被迫相從者。
引《書·胤征》:“殲厥渠魁,脅從罔治。”
孔穎達(dá) 疏:“其被迫脅而從距王師者,皆無治責(zé)其罪。”
《三國(guó)志·魏志·鄭渾傳》:“雖有隨者,率脅從耳。”
唐 許天正 《和陳元光平潮寇》:“落劍惟戎首,游絲繫脅從。”
《明史·李裕傳》:“裕 捕戮其魁,縱脅從,除其逋負(fù),亂遂平。”
清 吳熾昌 《客窗閑話·秦良玉遺事》:“良玉 審其為惡者誅之,脅從皆釋縛。”
陶成章 《浙案紀(jì)略》附《浙撫致軍機(jī)處電》:“著嚴(yán)拿首要,解散脅從,以銷隱患。”
⒉ 指被迫相從。
引《隋書·史祥傳》:“賊爾日塞兩關(guān)之路,據(jù)倉阻 河,百姓脅從,人亦眾矣。”
唐 元稹 《彈奏劍南東川節(jié)度使?fàn)睢罚骸皼r前件人等,悉是 東川 將吏百姓及寄住衣冠,與逆黨素?zé)o管屬,賊軍奄至,暫被脅從。”
《資治通鑒·唐懿宗咸通十年》:“張玄稔 嘗戍邊有功,雖脅從於賊,心嘗憂憤。”
清 錢謙益 《太祖實(shí)錄辨證三》:“一則涉於疑似,一則近於脅從,於罪為稍輕。”
巴人 《牛市》一:“日祥闊嘴 呢,據(jù)說是脅從的,不予論罪。”
⒊ 脅迫別人相從。
引清 昭槤 《嘯亭雜錄·緬甸歸誠(chéng)本末》:“﹝ 宮里雁 ﹞實(shí)止帶練八百人,又脅從 阿瓦 緬 子、 木邦 擺夷 及擄掠男婦共三千餘人。”
⒈ 被迫而相從。
引《書經(jīng)·胤征》:「殲厥渠魁,脅從罔治。」
《五代史平話·周史·卷上》:「一時(shí)迫于脅從,豈所得已?」
反首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