⒈ 亦作“束濕”。
⒉ 捆扎濕物。形容舊時(shí)官吏馭下苛酷急切。
⒊ 謂嚴(yán)飭。
⒋ 形容生活的蹙迫困厄。
⒌ 指蹙迫困厄之境。
⒈ 捆扎濕物。形容舊時(shí)官吏馭下苛酷急切。
引《漢書·酷吏傳·寧成》:“好氣,為少吏,必陵其長吏;為人上,操下急如束溼?!?br />顏師古 注:“束溼,言其急之甚也。湮物則易束。”
唐 顏真卿 《朝議大夫徐府君神道碑》:“公正色謂之曰:‘僕從祖父司刑卿, 天授 中,詳理寃獄,振雪者七十餘家;今子孫猶困於 襄陵,豈忍以束濕之事以自便也。’”
宋 蘇軾 《剛說》:“方新法之初,監(jiān)司皆新進(jìn)少年,馭吏如束溼,不復(fù)以禮遇士大夫。”
明 宋濂 《薛府君墓志銘》:“項(xiàng)氏 性恪嚴(yán),馭府君如束濕,髮雖頒白,不能免譴訶?!?/span>
⒉ 謂嚴(yán)飭。
引明 李介 《天香閣隨筆》卷一:“楊公 日飛檄,束溼諸將,以為距賊不宜太遠(yuǎn)。”
⒊ 形容生活的蹙迫困厄。
引清 鄭燮 《贈潘桐岡》詩:“天公曲意來縛縶,困倒 揚(yáng)州 如束濕。”
⒋ 指蹙迫困厄之境。
引清 王夫之 《詩廣傳·大雅四六》:“有周 之弓,天下之至調(diào)者也, 厲王 蹶而張之,筋蹙漆解,不絶者無幾, 宣王 起,以柔道承之,庶幾釋天下於束溼乎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