⒈ 原來(lái)指罕見(jiàn)而貴重的劍,后泛指普通劍。
英a double-edged sword;
⒈ 劍的美稱(chēng)。原指特別鋒利而稀有的珍貴的劍。后泛指一般的劍。
引《左傳·桓公十年》:“又求其寶劍。”
漢 袁康 《越絕書(shū)·外傳記寶劍》:“昔者 越王 勾踐 有寶劍五,聞於天下。”
晉 張華 《博物志》卷六:“寶劍名:鈍鉤、湛盧、豪曹、魚(yú)腸、巨闕,五劍皆 歐冶子 所作。”
唐 王涯 《塞下曲》之二:“年少辭家從冠軍,金妝寶劍去邀勛。”
宋 王安石 《游土山示蔡天啟秘校》詩(shī):“易牛以寶劍,擊壤勝?gòu)椾e。”
《水滸傳》第五四回:“﹝ 公孫勝 ﹞歸到家中,收拾了道衣、寶劍二口。”
毛澤東 《念奴嬌·昆侖》詞:“安得倚天抽寶劍,把汝裁為三截?”
⒈ 原指稀有珍貴的劍。后泛指一般的劍。
引《列子·湯問(wèn)》:「吾聞衛(wèi)孔周,其祖得殷帝之寶劍。」
《三國(guó)演義·第九回》:「李肅手執(zhí)寶劍扶車(chē)而行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