⒈ 明白通達(dá);清楚而流暢。暢通無阻;使暢通無阻。深通;通曉。
⒈ 明白通達(dá);清楚而流暢。
引《荀子·哀公》:“所謂君子者,言忠信而心不德。仁義在身而色不伐,思慮明通而辭不爭(zhēng),故猶然如將可及者,君子也。”
漢 賈誼 《新書·數(shù)寧》:“以陛下之明通,因使少知治體者得佐下風(fēng)。”
清 朱克敬 《瞑庵雜識(shí)》卷二:“國(guó)史儒林傳,以 顧炎武 王夫之 冠首,二人氣節(jié)文學(xué)相似,而 顧 較明通, 王 較篤實(shí)。”
朱自清 《<背影>序》:“這一節(jié)話論現(xiàn)代散文的歷史背景,頗為扼要,且極明通。”
⒉ 暢通無阻;使暢通無阻。
引《荀子·強(qiáng)國(guó)》:“不比周,不朋黨,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,古之士大夫也。”
《史記·五帝本紀(jì)》:“於是 舜 乃至于 文祖,謀于四岳,辟四門,明通四方耳目,命十二牧論帝德,行厚德,遠(yuǎn)佞人,則蠻夷率服。”
⒊ 深通;通曉。
引晉 干寶 《搜神記》卷十七:“士是書生,君明通五經(jīng),善《禮記》,與士論禮,士不如也。”
章炳麟 《政聞社社員大會(huì)破壞狀》:“以言田數(shù), 中國(guó) 曩時(shí),蓋已明通算術(shù)矣,雖無代數(shù),而四元不可謂不精;雖無幾何,而勾股不可謂不密。”
⒈ 明白通達(dá),清楚流暢。
引《荀子·哀公》:「仁義在身而色不伐,思慮明通而辭不爭(zhēng)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