⒈ 安靜地;仔細(xì)地。
⒉ 巧飾之言。
⒊ 平靜地陳述。
⒋ 沉靜地思考。
⒈ 安靜地;仔細(xì)地。
引《詩(shī)·邶風(fēng)·柏舟》:“靜言思之,不能奮飛。”
毛 傳:“靜,安也。”
余冠英 注:“靜言,猶靜然,就是仔細(xì)地。”
晉 陶潛 《榮木》詩(shī):“靜言孔念,中心悵而。”
宋太宗 《蜀盜平罪己詔》:“近者,盜興畎畝,連陷州城……靜言思之,非民之咎。”
⒉ 巧飾之言。
引《楚辭·九辯》“何時(shí)俗之工巧兮” 漢 王逸 注:“靜言諓諓,而無(wú)信也。”
⒊ 平靜地陳述。
引《鬼谷子·權(quán)篇》:“靜言者反而于勝。”
陶弘景 注:“靜言者,謂象清浄而陳言。”
唐 白居易 《喜楊六侍御同宿》詩(shī):“岸幘靜言明月夜,匡牀閑臥落花朝。”
⒋ 沉靜地思考。
引《文選·陸機(jī)<猛虎行>》:“靜言幽谷底,長(zhǎng)嘯高山岑。”
李善 注引《毛詩(shī)》:“靜言思之。”
宋 陳亮 《謝留丞相啟》:“靜言叨冒之多,知自吹噓之力。”
⒈ 巧言。
引《書(shū)經(jīng)·堯典》:「靜言庸違,象恭滔天。」